50MB 信箱 2001  |  加入會員  |  新浪首頁 
中時電子報
新聞首頁 | 聯合新聞網 | 中時電子報 | ETtoday | 民視 | 中央社即時 | 勁報 | 蘋果日報 | 華視 | 台視

中時電子報 90/09/12 星期三, 4:55 AM
焦點新聞 ( 下7則新聞 )
政治新聞
社會新聞
財經
影藝
體育

三周前 奧薩瑪放話襲美說到做到?

潘勛/綜合報導 三週之前,流亡在阿富汗的沙烏地阿拉伯富豪奧薩瑪•賓拉登才威脅,自己與手下要對美國利益進行史無前例的攻擊,以報復美國支持以色列。十一日,美國便發生飛機撞擊紐約摩天樓、五角大廈等震驚全球事件。

倫敦「詹氏運輸」航空專家葉慈表示,今天對美國的攻擊,可能是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膽的恐怖份子攻擊行動;與事的恐怖集團必須有第一流的後勤作業系統。有此能力的恐怖集團名單寥寥可數,而他點名頭號的便是奧薩瑪。

設址倫敦的阿拉伯文「聖城報」總編輯阿特萬有管道接近奧薩瑪。他說,紐約市世界貿易中心攻擊案幕後主使,「幾乎可以確定」是奧薩瑪所率領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份子。阿特萬強調,奧薩瑪三週前才警告他要攻擊美國利益,規模大到史無前例。阿特萬說,他們私下收到數項此類資訊,但並未當真;他曾採訪過奧薩瑪,並與其手下密切連繫。

阿特萬表示,美國如果相信本次攻擊行動是奧薩瑪幕後指使,很可能會報復咸信其藏匿地的阿富汗。他說,如果美國人把巡弋飛彈射向阿富汗,自己會認為理所當然,因為奧薩瑪不在別的國家,就在阿富汗。

美國中央情報局長譚納本週稍早才表示,奧薩瑪是對美國最嚴重的立即威脅。譚納說一九九八年起,奧薩瑪便宣稱,所有美國人都是攻擊的合理目標;奧薩瑪利用網際網路「取得化學、生物、輻射線甚至核子攻擊的資訊與能力」。

今年稍早,奧薩瑪的長子在阿富汗結婚,典禮上他朗誦詩歌,比往常更露骨地宣示要大殺美國人及猶太人。奧薩瑪驕傲地向去年十月,在葉門亞丁港以炸彈自殺攻擊美國驅逐艦「柯爾號」的行動致敬。該起攻擊造成美國水兵傷亡,奧薩瑪保證會有更多此類攻擊;葉門勝利將持續下去。

奧薩瑪稱說美國軍力庸庸碌碌。他說,他的兄弟們出現在亞丁港,摧毀那艘武力強大的驅逐艦;柯爾號武力強大,所到之處散布恐懼;但是它向葉門水域移動,駛向港內那一葉擺盪的小舟,便是駛向毀滅,因為自身力量的幻象而被拉引向死亡。情報分析家表示,奧薩瑪側重事項已有重大轉變。近些年奧薩瑪的主要目標,是藉一系列暴力攻擊把美軍驅離阿拉伯半島。

奧薩瑪同時勾勒計畫,要把設在阿富汗的訓練恐怖份子活動擴大;他表示,自一九九六年起庇護他的塔里班(神學士)政權已建立淨化而理想的伊斯蘭國度,提供完美的基地,據此可向「異教徒」進行全球聖戰。

奧薩瑪恥笑美國軍力,同時也幾乎揶揄全美國。聯邦調查局幹員雖懷疑他涉嫌一九九三年世貿中心爆炸案(六名美國平民死亡)、九五及九六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兩起爆炸案(廿四名美國軍人死亡),以及九八年東非洲兩處美國大使館爆炸案(二百廿四人死亡),但美國迄今仍想不出把他緝捕歸案的法子。

美國懸賞五百萬美元捉拿奧薩瑪,美國法院對他的起訴案堆積如山,一九九八年美國還以巡弋飛彈攻擊他的阿富汗營區,而他以毫釐之差逃命成功,但奧薩瑪仍威脅要進行更多恐怖攻擊。他對追隨者表示,美國毫不足為懼,以他們的伊斯蘭信仰及赴死決心,足以抗衡美國的軍力。

一九九七年美國作家卑爾根曾到阿富汗採訪奧薩瑪,據此為題寫一本名叫「聖戰公司」的書。卑爾根說,一兩年前美國以巡弋飛彈攻擊阿富汗後,華府有人說奧薩瑪有如甕中之鱉,但即使奧薩瑪入甕,他也是一尾甕中活龍。

奧薩瑪一度揄揚塔里班的領袖歐瑪爾是合宜的回教世界精神導師,同時稱阿富汗是淨化的回教國度,堪比七世紀回教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麥加及麥地那。他還慫恿各地回教徒移民到阿富汗,來支持塔里班及基地組織,聲稱該舉動為獻身真主的義務。

奧薩瑪享有的自由,另一象徵乃是今年六月出現在中東的一捲錄影帶,各段中顯示其徒眾在稱作「阿法魯克軍營」(Al-Farooq,回文意即「真偽分辨者」)進行戰鬥訓練項目,包括擊發重武器及摧毀大樓。有些應募的士兵看來好像只有十一、二歲左右。奧薩瑪在某一場景,也拿一把AK四十七型步槍作跪射操演。錄影帶中,有許多內容針對當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領地的動盪。情報專家表示,奧薩瑪到底是想直接攻擊以色列的目標,抑或煽起徒眾的激情以攻擊他處,目前並不清楚。

美國中央情報局反恐怖活動前主任坎尼斯特拉羅表示,奧薩瑪威脅發動新攻擊,絕不能等閒視之。很清楚地,巴人抗暴行動已讓他把注意力放在巴勒斯坦問題,因為巴人遭以色列鎮壓的方式,只有獲美國撐腰才能那麼做。故此加強他對美國,以及美國對整個中東各項政策的成見,攻擊本能也更銳利。


上則新聞:舊金山灣區 全面安檢 進入備戰狀態
下則新聞:股匯市期貨 今休市一天
新聞查詢:



問題或建議
新聞內容版權(C) 2001 中時電子報. 版權所有.
本網站所刊登之新聞標題及內容,皆由合作媒體提供,不代表新浪網本身立場